民事
词语解释:
民事mínshì
(1) 有关民法之事
例民事权利英civil;be related to civil law(2) 参看“民法”
(3) 农事;民间的事情
例民事不可缓也英farm work;civil引证解释:⒈ 犹国政。
引《国语·鲁语上》:“舜勤民事而野死。”
汉应劭《风俗通·皇霸·五伯》:“夏后太康娱於耽乐,不循民事,诸侯僭差。”
汉荀悦《申鉴·政体》:“国无游民,野无荒业,财不虚用,力不妄加,以周民事,是为养生。”
清唐甄《潜书·柅政》:“曷若量己之力……以其半勤民事,察农桑,筑圩防,计丰凶,除奸慝,则民亦少害矣。”
⒉ 泛指民间诸事;民政事务。
引《礼记·月令》:“﹝仲秋之月﹞是月也,易关市,来商旅,纳货贿,以便民事。”
宋苏轼《答宋寺丞书》:“至於吏道、法令、民事、簿书、期会,尤非所长,素又不喜从事於此。”
《宋书·百官志上》:“司徒,一人,掌民事。”
⒊ 指力役之事。
引《书·太甲下》:“无轻民事惟难。”
孔传:“无轻为力役之事。”
⒋ 指农事。
引《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而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
《文选·张衡<东京赋>》:“日月会於龙狵,恤民事之劳疚。因体力以息勤,致欢忻於春酒。”
薛综注:“谓田事毕,休民力、息勤劳也。”
⒌ 泛指民间生活情事。
引《汉书·循吏传序》:“及至孝宣,繇仄陋而登至尊,兴于閭阎,知民事之囏难。”
晋干宝《<晋纪>总论》:“节理人情,恤隐民事。”
⒍ 有关民法的。
例如:民事纠纷;民事诉讼法。
国语词典:农事。
词语翻译英语civil case, agricultural affairs, civil德语Zivilsache (S), zivil (Adj)法语civil网络解释:民事民事,有关民法之事或者农事、民间的事情。民政
词语解释:
民政mínzhèng
(1) 政府处理的有关人民的行政事务,如户政、婚姻登记、优抚、救济等
英civil administration引证解释:⒈ 犹政事。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渠水》:“汉和帝时, 右扶风鲁恭 ……徵博士侍中,车驾每出, 恭常陪乘,上顾问民政,无所隐讳。”
宋梅尧臣《送杨浩秘丞入蜀》诗:“有母不得养,法当之远官。虽曰在民政,孝心寧得安。”
《宋史·真宗纪三》:“戊辰,禁内臣出使预民政。”
⒉ 民主政体。
引梁启超《乐利主义泰斗边沁之学说·亚里斯多德之政治学说》:“然彼非真行民政耳,苟真行民政则进矣。”
柳亚子《题<太平天囯战史>》诗:“但使江东王气在,共和民政自千秋。”
⒊ 今指包括选举、行政区划、地政、户政、国籍、民工动员、婚姻登记、社团登记、优抚、救济等项的国内行政事务。
国语词典:地方人民的政事。
词语翻译英语civil administration德语Zivilverwaltung (S)法语affaires civiles网络解释:民政民政,是主管民间社会事务的行政部门,一般包括婚姻登记、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拥政爱民、区划地名、老龄工作、低保、福利、慈善、殡葬、救助等。机构设置:国家级设民政部,省(自治区)级设民政厅,市县级设民政局,乡镇设社会事务办公室。民蠹
词语解释: 1.指对人民有害的人。语本《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 2.人民受损害。引证解释:
⒈ 指对人民有害的人。
引语本《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
《宋书·始安王休仁传》:“休祐吞嚼聚敛……既每为民蠹,不可復全。”
明张居正《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之一:“凡俗之害於政者,姦民梗玩,伏机隐慝,以詗上之衅,谓之曰民蠹。”
⒉ 人民受损害。
引唐柳宗元《梁丘据赞》:“后之嬖臣,罕或师是。导君以諛,闻正则忌。谗贤协恶,民蠹国圮。”
国语词典:蠹,食禾稻的害虫。民蠹即民贼,指剥削人民的贪官污吏。
网络解释:民蠹释义1. 指对人民有害的人。语本《商君书·修权》:“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宋书·始安王休仁传》:“ 休祐 吞嚼聚敛……既每为民蠹,不可复全。” 明 张居正 《赠袁太守入觐奏绩序》之一:“凡俗之害於政者,奸民梗玩,伏机隐慝,以詗上之衅,谓之曰民蠹。”2. 人民受损害。 唐 柳宗元 《梁丘据赞》:“后之嬖臣,罕或师是。导君以谀,闻正则忌。谗贤协恶,民蠹国圮。”劳民
词语解释:
使人民劳苦。
贫寒劳苦的民众。
慰勉人民。
谓奸hAo86.巧的人。
引证解释:⒈ 使人民劳苦。
引《晏子春秋·谏下二》:“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
明刘基《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人君以不义劳民为可危。”
⒉ 贫寒劳苦的民众。
引汉贾谊《过秦论》:“夫寒者利短褐而飢者甘糟穅,天下之嗷嗷,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
《史记·律书》:“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
柳亚子《次韵和寰老》之一:“楼台金碧劳民血,清浅蓬莱沧海尘。”
⒊ 谓奸巧的人。
引《商君书·农战》:“今民求官爵,皆不以农战,而以巧言虚道,此谓劳民。”
⒋ 慰勉人民。
引《易·井》:“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孔颖达疏:“劳谓劳賚;相,犹助也。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君子以劳来之恩勤恤民隐,劝助百姓使有成功,此则养而不穷也。”
国语词典:役使人民。
如:「劳民伤财」。
网络解释:劳民劳民,指使人民劳苦;贫寒劳苦的民众。语出《晏子春秋·谏下二》:“寡人自知诚费财劳民,以为无功,又从而怨之,是寡人之罪也。”民社
词语解释:民间祭祀土神。
指人民和社稷
引申指民间。
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
古代民间自行结集的团体。
民国初年拥护黎元洪的政治组织。引证解释:
⒈ 民间祭祀土神。
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
郑玄注:“社,后土也。使民祀焉。”
⒉ 指人民和社稷。
引宋苏轼《贺时宰启》:“民社非轻,犹承宣而惴惴。天渊靡外,亦戾跃以欣欣。”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蕞尔一邑,何能养如许騶从?履任,则一方涂炭矣!不可使殃民社,可即旋归,勿前矣。”
⒊ 引申指民间。
引《封神演义》第九八回:“紂王聚歛吸民脂,不信当年放桀时……今日还归民社去,从来天意岂容私。”
⒋ 指州、县等地方。亦借指地方长官。
引宋张孝祥《后土东岳文》:“下臣蟣虱,天子使守民社。服事之始,敢敬有謁。”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二弟年富力强,方司民社,宜资庄产,以终廉节。”
清钱谦益《浙江台州府黄岩县知县周玄昭受文林郎制》:“具官某起自贤书,遂膺民社。”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公孙夏》:“此市侩耳,何足以任民社!”
⒌ 古代民间自行结集的团体。
引《宋史·高宗纪五》:“辛酉,詔淮南、襄阳府等路团结民社。”
⒍ 民国初年拥护黎元洪的政治组织。
国语词典:人民与社稷。
网络解释:民社民社:政党名称民社:汉语词语民社 (汉语词语)民社,指民间祭祀土神或指人民和社稷。罢民
词语解释: 1.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 2.疲困之民。 3.谓使民疲劳。引证解释:
⒈ 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
引《周礼·秋官·司圜》:“掌收教罢民。”
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罢民谓恶人不从化、为百姓所患苦而未入五刑者也。”
《周礼·秋官·大司寇》:“以圜土聚教罢民。”
郑玄注:“民不愍作劳,有似於罢。”
清钱谦益《狱中杂诗》之一:“老去头衔更何有,从今祇合号罢民。”
⒉ 疲困之民。
引《吕氏春秋·适威》:“骤战则民罢,骤胜则主骄。以骄主使罢民而国不亡者,天下少矣。”
汉桓宽《盐铁论·诏圣》:“罢马不畏鞭箠,罢民不畏刑法。”
⒊ 谓使民疲劳。
引《左传·昭公四年》:“取陵于大国,罢民而无功。”
《晏子春秋·杂上十七》:“年充众和而伐之,臣恐罢民弊兵,不成君之意。”
网络解释:罢民罢民:1.不从教化、不事劳作之民。2.疲困之民。3.谓使民疲劳。民生
词语解释:
民生mínshēng
(1) 民众的生计
.例国计民生英the people’s livelihood引证解释:⒈ 民众的生计、生活。
引《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匱。”
明何景明《应诏陈言治安疏》:“民生已困,寇盗未息,兵马弛备,财力并竭。”
章炳麟《訄书·商鞅》:“国政陵夷,民生困敝,其危不可以终一餔。”
孙中山《民生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⒉ 人的本性。
引《书·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
孔传:“言人自然之性敦厚。”
⒊ 人生。
引《楚辞·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朱熹集注:“言人生各随气习,有所好乐。”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鲁穆叔会晋归,告孟孝伯曰:‘ 赵孟将死矣!其语偷,不似民主;且年未盈五十,而谆谆焉如八九十者,弗能久矣……’ 孝伯曰:‘民生几何,谁能毋偷!’”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十七:“民生故如此,谁令摧折强相看,年去年来自如削,白髮零落不胜冠。”
⒋ 生民,民众。
引南朝梁沉约《均圣论》:“自天地权舆,民生攸始,遐哉眇邈,无得而言焉。”
明何景明《忧旱赋》:“嗟民生之何尤兮,憯遘兹之匪辰!”
《东周列国志》第三回:“民生以德义为本,兵事以民为本。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清钱谦益《卢维屏授通议大夫制》:“有司益用不职,民生无所告愬。”
⒌ 明清科举制度,庶民纳粟入官,取得监生资格的称谓。
引《明史·选举志一》:“迨开纳粟之例,则流品渐淆,且庶民亦得援生员之例以入监,谓之民生,亦谓之俊秀,而监生益轻。”
⒍ 泛称平民身分的学生,与“官生”相对。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科场·宗室应试之始》:“﹝郑世子﹞条奏七事,俱为宗藩应试,臚列,一令奉国中尉以下,尽同民生赴考入学。”
《清史稿·选举志一》:“少詹事李若琳首为祭酒,请仿明初制,广收生徒,官生除恩廕外,七品以上官子弟勤敏好学者,民生除贡生外,廪、增、附生员文义优长者,并许提学考选送监。”
⒎ 谓人口增殖。
引严复《<原富>按语》:“地产有限而民生无穷。”
国语词典:人民的天性。
词语翻译英语people's livelihood, people's welfare德语allgemeiner Lebensstandard, Leben(sstandard) der (einfachen) Bevölkerung (S)法语moyens d'existence du peuple, bien être du peuple (politique), carrière (ressources humaines)网络解释:民生 (汉语词语)民生,民是指人民,民生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项,例如衣、食、住、行、就业、娱乐、家庭、社团、公司、旅游等。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包括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的事情都属于民生范围内的事情。这个概念的优点是充分强调民生问题的高度重要性和高度综合性,但其明显的不足在于,概念范围太大。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从社会层面上着眼的。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民生,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等。侨民
词语解释:
侨民qiáo mín
1. 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亦指寄居外.乡的人。
英denizen;2. 今称长期住在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居民。
例在这个国家里的波兰侨民。引证解释:⒈ 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
引《宋书·孝武帝纪》:“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陈书·高祖纪上》:“七月, 广陵侨民朱盛、张象潜结兵袭齐刺史温仲邕。”
⒉ 泛指寄居外乡的人。
引《新唐书·崔光远传》:“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以兵代民役》:“建隆二年以前代传置悉用民夫,至是詔募军卒代之。至三年正月,詔不得以逆旅侨民充递夫。”
⒊ 今称侨居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人。
引萧红《马伯乐》:“本来是英国捕房派的专车接他们的侨民的,别的国人也能坐到那车子上面,那是他们哀求的结果。”
国语词典:凡旅居国外的人民,统称为「侨民」。
网络解释:侨民侨民,指侨居国外的 居民。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侨民。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民兵
词语解释:
民兵mín bīng
1. 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人民武装组织。也称其成员。
英militia,people’s militia;2. 古时称列入兵籍,平日从事农业生产,战时应召入伍的农民。
引证解释:⒈ 古时指乡兵,列入兵籍,有事则征召入伍。
引《资治通鉴·后唐明宗长兴元年》:“董璋閲集民兵,皆剪髮黥面,復於剑门北置永定关,布列烽火。”
《玉海》卷一三九引《庆历兵录》:“凡军有四:……四曰民兵,农之徤而材者籍之,闕者輒补,岁一閲焉。”
《三国演义》第三九回:“可速招募民兵, 亮自教之,可以待敌。”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欧阳文忠公文》:“御边非参用民兵,不可习其地利,知贼虚实。”
⒉ 指民间组织的武装。
⒊ 今指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人民武装组织。亦指这种组织的成员。
引邵子南《地雷阵》:“组织民兵,他当了武委会主任,又改为中队长。”
邵子南《地雷阵》:“吃罢饭, 李勇就到中队部去,集合民兵,整理爆炸工具。”
国语词典:由人民组织而成的武装部队。平时将军事教育实施于民间,使国民具有一定的军事知识及技能,遇战时组织起来编成部队,担任战斗任务,称为「民兵」。
词语翻译英语people's militia, militia, militiaman德语Miliz, Volksmiliz (S), Milizionär, Milizsoldat (S)法语milice, armée de milice网络解释:民兵 (基本含义)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兵制度已成为国家的一项军事制度。1984年5月31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实行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民兵既是国家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又县预备役的基本组织形式。民兵分为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基干民兵为第一类预备役,普通民兵为第二类预备役。民兵的基本任务是: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其他各项任务;担负战备勤务,保卫边疆,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保卫祖国。民兵编为班、排、连、营、团。基干民兵编有高炮、地炮、通信、侦察、防化等专业分队。公民
词语解释:
公民gōngmín
(1) 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例剥夺其公民权利英citizen引证解释:⒈ 指古代为公之民。
引《韩非子·五蠹》:“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陈奇猷集释:“为公之民少,为私之人众。”
⒉ 谓君主之民,公家之民。
引汉刘向《列女传·齐伤槐女》:“﹝婧﹞对曰:‘妾父衍,幸得充城郭为公民。’”
⒊ 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依据宪法或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
引老舍《四世同堂》一:“他是个安分守己的公民,只求消消停停的过着不至于愁吃愁穿的日子。”
沙汀《代理县长》:“他张望了一会,这才发现出一个真正在守卫着的公民。”
⒋ 谓公共土地上的居民。
引康有为《大同书》乙部第三章:“凡未闢之岛皆为公地,居者即为公民。”
国语词典:凡年满二十岁,在某行政区域内继续居住六个月以上,未被褫夺公权,未受禁治产宣告的居民,即可取得公民资格。
词语翻译英语citizen德语Bürger (S, Pol)法语citoyenneté网络解释:公民 (汉语词语)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公民意识与臣民意识等相对,指一个国家的民众对社会和国家治理的参与意识。公民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它包括以下的内容:公民有选举权及被选举权;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政治参与的基本条件是知情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民主
词语解释:
民主mín zhǔ
1. 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英democracy;2. 合乎民主原则。
例作风民主。引证解释:⒈ 民之主宰者。旧多指帝王、君主。
引《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
《左传·文公十七年》:“齐君之语偷。 臧文仲有言曰:‘民主偷必死。’”
《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注:“民主,天子也。”
《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昌遂据江夏,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⒉ 指官吏。
引《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僕为民主,当以法率下。”
⒊ 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立。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引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
《<艾青诗选>自序》:“五四运动开始的时候,我已经九岁。小学课本里已有启蒙思想--要求民主与科学。”
⒋ 谓合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主观独断。
例如:民主办社;作风民主。
国语词典:国家主权属于全国人民,国家施政以民意为准则,人民得依法选举民意代表,以控制国家政策的政治体制。
词语翻译英语democracy德语Demokratie (S, Pol)法语démocratie网络解释:民主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分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少数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民物
词语解释: 1.泛指人民﹑[.好工具]万物。 2.民众的财物。 3.犹民情﹑风俗。引证解释:
⒈ 泛指人民、万物。
引汉蔡邕《陈太丘碑》:“神化著於民物,形表图於丹青。”
宋张孝祥《与明守赵敷文书》:“执事以慈惠之师,有来作牧,布宣德意,使田野按堵,民物康阜。”
《清史稿·世祖纪二》:“朕亲政以来,夙夜兢业,每期光昭祖德,蚤底治平,克当天心,以康民物。”
⒉ 民众的财物。
引《后汉书·翟酺传》:“帑藏单尽,民物彫伤。”
《三国志·魏志·高堂隆传》:“天作淫雨, 冀州水出,漂没民物。”
⒊ 犹民情、风俗。
引《宋书·武帝纪下》:“古之王者,巡狩省方,躬览民物,搜扬幽隐,拯灾卹患。”
宋苏舜钦《先公墓志铭》:“既省政,恶民物之薄。”
明申涵光《宿金提驿》诗:“暂宿恆南驛,重悲蓟北天。山河仍故国,民物忆初年。”
网络解释:民物民物,是汉语词汇,出自《陈太丘碑》,泛指人民、万物。遗民
词语解释:
遗民yímín
(1) 指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
英adherents of a former dynasty(2) 泛指大动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
(.好工具)英survivors of a great upheaval引证解释:⒈ 亡国之民;前朝留下的老百姓。
引《左传·哀公四年》:“司马致邑,立宗焉,以诱其遗民,而尽俘以归。”
杜预注:“楚復诈为蛮子作邑,立其宗主。”
《史记·周本纪》:“成王既迁殷遗民, 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
元王逢《钱塘春感》诗之六:“遗民暗忆名都会,尚绕湖脣唱大堤。”
清唐孙华《读顾亭林集二十四韵》:“胜国遗民在,贞心匪石坚。”
吴晗《论中立》:“﹝秦国﹞害怕六国的遗民反抗,叛乱,在武力控制之下,执行全面的文化杀戮,焚书坑儒。”
⒉ 指沦陷区的人民。
引宋陆游《感兴》诗:“遗民沦左衽,何由雪烦寃?”
⒊ 指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
引《艺文类聚》卷七引汉杜笃《首阳山赋》:“其二老(指伯夷、叔齐 )乃答余曰:吾殷之遗民也。”
清梁章鉅《归田琐记·鼓楼刻漏》:“陈石堂名普 ……以宋遗民不受元聘,隐居授徒,岿然为后学师表。”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⒋ 指劫后馀留的人民。
引《左传·闵公二年》:“卫之遗民男女七百有三十人。”
《三国志·魏志·卫觊传》:“当今千里无烟,遗民困苦,陛下不善留意,将遂凋弊不可復振。”
⒌ 后裔;后代。
引《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
宋梅尧臣《寄题苏子美沧浪亭》诗:“莫与吴俗尚, 吴俗多文身。蛟龙刺两股,未变此遗民。”
清钱谦益《父诰》:“予观於土风, 巴之人有好古乐道之诗焉。今其遗民犹有存者。”
⒍ 指隐士。
引唐张登《招客游寺》诗:“招取遗民赴僧社,竹堂分坐静看心。”
明李介《天香阁随笔》卷二:“梁谿陈卿茂,字本符,予未识其人,曾於友人处见其诗笺一幅,玩其词意,亦今日之遗民也。”
清王士禛《香祖笔记》卷八:“张遗字瑶星,金陵遗民也。居栖霞一小庵,数十年不入城市,著书十餘种。”
⒎ 泛指老百姓。
引宋叶适《再申省状》:“伏乞俯加矜惻,特赐奏闻,许令就今年致仕。渔樵故物,復还山泽之臞;耕凿遗民,永被乾坤之造。”
宋陈亮《胡夫人吕氏墓碣铭》:“因叹承平遗民,虽妇人犹能如此。”
国语词典:遭遗弃的百姓。
网络解释:遗民遗民:汉语词语遗民:美国DC漫画超级反派遗民 (汉语词语)遗民( yímín),有不同的意思,指亡国之民,或者沦陷区的百姓,或者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或者劫后余留的人民,或者指后裔、隐士、百姓等。生民
词语解释:
生民shēngmín
(1) 指人民
例泽润生民例夫当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宋·苏轼《教战守》英the people;mon people引证解释:⒈ 人民。
引《书·毕命》:“道洽政治,泽润生民。”
三国魏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元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一折:“杏黄旗上七个字,替天行道救生民。”
《清史稿·世祖纪二》:“国家设官,必公忠自矢,方能裨益生民,共襄盛治。”
⒉ 生育人。
引《国语·晋语四》:“男女相及以生民也。”
《孔子家语·本命》:“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是则可以生民矣。”
⒊ 犹言人类诞生。
引《诗·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音辞》:“夫九州之人,言语不同,生民已来,固常然矣。”
宋苏轼《秦始皇帝论》:“昔者生民之初,不知所以养生之具。”
章炳麟《訄书·序种姓上》:“然自太古生民,近者二十万岁。”
⒋ 指人类。
引《孟子·公孙丑上》:“‘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
⒌ 保全士兵生命。
引《左传·宣公十二年》:“随季曰:‘ 楚师方壮,若萃於我,吾师必尽,不如收而去之。分谤、生民、不亦可乎?’”
杜预注:“同奔为分谤,不战为生民。”
清唐甄《潜书·仁师》:“古之用兵者,皆以生民,非以杀民;后之用兵者,皆以杀民,非以生民。”
⒍ 养民。
引《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於是乎在矣。”
《逸周书·本典》:“生民知常利之道,则国彊。”
《荀子·致士》:“凡节奏欲陵,生民欲宽。”
杨倞注:“生民,谓以德教生养民也。”
国语词典:人民。
移民
词语解释:
移民yímín
(1) 往他地迁移居民
例三峡移民例向美国移民英migrate;emigrate(2) 迁移的人
例每年有 30 万移民涌入美洲英migrant引证解释:⒈ 往他地迁移居民。包括国内外。
引《周礼·秋官·士师》:“若邦凶荒,令移民通财。”
《管子·七法》:“不明于决塞,而欲殴众移民,犹使水逆流。”
宋王安石《还自河北应客》诗:“塞水移民久,川防动众初。”
⒉ 指迁移到外地或外国的人。
引毛泽东《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为了反对美帝国主义, 中南美国家的欧洲移民要同本地印第安人团结起来。”
⒊ 犹言改易民心。
引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行篡》:“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
太平天囯石达开《白龙洞题壁》诗:“毁佛崇天帝,移民復古风。”
国语词典:人口在地理上或空间上的流动,包括移出、移入及内徙。
词语翻译英语to immigrate, to migrate, emigrant, immigrant德语übergehen, übersiedeln , Einwanderer (S), Einwanderung (S, Wirtsch), Emigrant (S), Immigration (S), Migrant (S), Siedler (S), Siedlung (S), Zuwanderung (S), einwandern (V), eingewandert (Adj)法语émigrant, immigrant, émigrer, immigrer网络解释:移民 (汉语词语)辞海对移民的解释有:1.迁往国外某一地区永久定居的人;2.较大数量、有组织的人口迁移。与这两种释义相对应的英文词语分为immigration和resettlement,也可以用migration统称各种移民。移民是人口在不同地区之间的迁移活动的总称,作为名词,是指人或人的集合(人群),即迁移人口的集合;作为动名词,是指人口的迁移活动。移民不一定伴有国籍转变,包括短期人口迁徙和国籍转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