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荡
词语解释:
涤荡dídàng
(1) 冲洗;清除
例涤荡污泥浊水英wash away(2) 扫清,扫尽(如政治上的腐败或组织上的弊病)
例涤荡剥削阶级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好工具)英clean up引证解释:⒈ 荡洗;清除。
引汉刘歆《遂初赋》:“心涤荡以慕远兮,迴高都而北征。”
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三:“自唐及今,流潦巨浸之所漂啮,震风凌雨之所涤荡,不知其几,而墨色烂然如新。”
王闿运《御夷论一》:“涤荡丛弊,胥与更始。”
郭小川《长江组歌·长江的浪花啊》:“长江的浪花,你涤荡了多少污浊泥沙!”
⒉ 犹摇动。
引《礼记·郊特牲》:“殷人尚声,臭味未成,涤荡其声。”
郑玄注:“涤荡,犹摇动也。”
⒊ 急促不顺貌。参见“条4畅”。
引《史记·乐志》:“感涤荡之气而灭平和之德,是以君子贱之也。”
张守节正义:“言此恶乐能动善人涤荡之善气,使失其所,而灭善人平和之德也。”
按,《礼记·乐记》作“条畅”。 清王念孙《读书杂志·淮南子二十》“化作细”:“‘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涤荡与条畅同,《文子》作条畅。”
国语词典:摇动。一说播散。
网络解释:涤荡清洗,清除,荡除(消灭)。涤瑕荡秽
词语解释:
涤瑕荡秽díxiá-dànghuì
(1) 瑕:玉上的斑点。洗涤荡除污秽。
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汉·班固《东都赋》英mend one's way引证解释:⒈ 清除缺点过失;清除污泥浊水。
引《文选·班固<东都赋>》:“於是百姓涤瑕盪秽,而镜至清。”
李善注:“毛萇《诗传》曰:‘瑕,犹过也。’字书曰:‘秽,不絜清也。’”
黄远庸《<晚周汉魏文钞>序》:“窃观西史,文艺改革,为彼土涤瑕盪秽、日月光华之首基。”
亦作“涤瑕荡垢。” 唐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诗:“迁者追迴流者还,涤瑕荡垢朝清班。”
陈毅《满江红·黄金海岸》词:“看涤瑕荡垢土重光,全无敌。”
国语词典:洗除污秽。比喻去除人的过失。《文选.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形神寂漠,耳目弗营,嗜欲之源灭,廉耻之心生,莫不优游而自得。」也作「涤秽荡瑕」、「涤瑕荡垢」。
成语解释涤:清除;瑕:玉上的斑点;荡:清除;秽:肮脏。指清除旧的恶习。
东汉 班固《东都赋》:“于是百姓涤瑕荡秽,而镜至清。”
使其上下一心,痛自刻责,涤瑕荡秽,发愤为雄,犹足以为善国。(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十四回)
涤瑕荡垢
藏污纳垢
涤瑕荡秽联合式;作谓语;指清除缺点等。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涤瑕荡秽涤瑕荡秽是一个汉字成语,拼音是dí xiá dàng huì,意思为清除旧的恶习。洗心涤虑
词语解释:
洗心涤虑xǐxīn-dílǜ
(1) 涤除私心杂念。比喻彻底改悔
例自是知县洗心涤滤,遂为良牧。——明·冯梦龙《警hAo86.世通言》英wash the heart and cleanse worries引证解释:⒈ 涤除私心杂念。
引宋苏轼《策略二》:“盖自近岁始柄用二三大臣,而天下皆洗心涤虑,以听朝廷之所为。”
明宋濂《修慎斋记》:“尔勿使有冤民,朝夕洗心涤虑,以承上官,不可循一髮私。”
清和邦额《夜谭随录·李翘之》:“人能洗心涤虑,自去其污,何处非菩萨宝相、琉璃世界耶!”
⒉ 比喻彻底改悔。
引《警世通言·李谪仙醉草吓蛮书》:“自是知县洗心涤虑,遂为良牧。”
《花月痕》第四九回:“所有回众,无不洗心涤虑,犂面刻肌,誓与汉人和辑。”
国语词典:洗涤心胸,摒除杂念。比喻澈底改变思想。
成语解释抛弃一切不好的想法。
宋 苏轼《策略二》:“而天下皆洗心涤滤,以听朝廷之所为。”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五回:“于四月初一日清早,洗心涤虑,向华严庵来。”
洗心革面
死不悔改
洗心涤虑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涤除私心杂念。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洗心涤虑洗心涤虑,读音xǐ xīn dí lǜ,汉语成语,比喻彻底改变过去不好的思想和念头。洗肠涤胃
词语解释:1.比喻彻底地清除干净。
2.比喻彻底改过自新。引证解释:
⒈ 比喻彻底清除。
引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六:“若权姦之去,则正当洗肠涤胃,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之路,借范尧夫之言,为君子忧后来之祸,则失之矣。”
⒉ 比喻彻底改过。
引明沉德符《野获编·吏部一·异途任用》:“﹝诸生﹞从此洗肠涤胃,以听指南。”
成语解释①比喻彻底清除。②比喻彻底改过。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16卷:“若权奸之去,则正当洗肠涤胃,若借温太真之事,为小人开一线之路。”
明·沈德符《野获编·吏部·异途任用》:“从此洗肠涤胃,以听指南。”
洗心革面
死不悔改
洗肠涤胃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洗肠涤胃①比喻彻底清除。②比喻彻底改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