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簪坠屦
词语解释:亦作'遗簪坠履'。
《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楚军败,昭王走,屦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复旋取屦。及至于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屦乎?'昭王曰:'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屦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楚国之俗无相弃者。'后人合两事为'遗簪坠屦',比喻旧物或故情。
指遗弃的簪珥鞋袜。引证解释:
⒈ 亦作“遗簪坠履”。
⒉ 《韩诗外传》卷九:“孔子出游少源之野,有妇人中泽而哭,其音甚哀。
引孔子怪之,使弟子问焉,曰:‘夫人何哭之哀?’妇人曰:‘乡者刈蓍薪而亡吾蓍簪,吾是以哀也。’弟子曰:‘刈蓍薪而亡蓍簪,有何悲焉?’妇人曰:‘非伤亡簪也,吾所以悲者,盖不忘故也。’”
汉贾谊《新书·谕诚》:“昔楚昭王与吴人战, 楚军败, 昭王走,屨决眦而行失之,行三十步,復旋取屨。及至於隋,左右问曰:‘王何曾惜一踦屨乎?’ 昭王曰:‘ 楚国虽贫,岂爱一踦屨哉?思与偕反也。’自是之后, 楚国之俗无相弃者。”
后人合两事为“遗簪坠屨”,比喻旧物或故情。 《北史·韦夐传》:“孝宽(韦孝宽 )为延州总管。 夐至州,与孝宽相见。将还, 孝宽以所乘马及轡勒与夐。夐以其华饰,心弗欲之,笑谓孝宽曰:‘昔人不弃遗簪坠屨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捨旧録新,亦非吾志也。’於是乃乘旧马以归。”
《周书·韦夐传》作“遗簪坠履”。 宋曾肇《陈州谢上表》:“篤遗簪坠屨之仁,推藏疾纳污之谊。”
⒊ 指遗弃的簪珥鞋袜。
引明冯梦龙《永团圆·江边解闹》:“若是果然投江,必然留下物件为记,不免再到江边去,仔细寻觅一番,倘有遗簪坠履,也就是贤妻的芳魂所凭了。”
国语词典:遗落的簪和鞋。比喻不忘故旧。《北史.卷六四.韦孝宽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之同归。吾之操行,虽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也作「遗簪堕履」。
成语解释遗:遗失;坠:掉落;屦:鞋子。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
《北史 韦瓊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
遗簪坠履
遗簪坠屦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比喻旧物或故情。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遗簪坠屦遗簪坠屦指掉落的簪和鞋子,比喻旧物。后指不忘旧友叫“不弃遗簪坠屦”。出自《北史·韦夐传》:“昔人不弃遗簪坠屦者,恶与之同出,不与同归。吾之操行虽有不逮前烈,然舍旧录新,亦非吾志也。”杖屦
词语解释: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
对(好工具.)老者﹑尊者的敬称。
拄杖漫步。引证解释:
⒈ 手杖与鞋子。古礼,五十岁老人可扶杖;又古人入室鞋必脱于户外,为尊敬长辈,长者可先入室,后脱鞋。
引《礼记·曲礼上》:“侍坐於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屨,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
郑玄注:“撰犹持也。”
孔颖达疏:“撰杖屨者,则君子自执杖,在坐著屨。”
《旧唐书·宦官传·杨复恭》:“詔復恭致仕,赐杖屨。”
⒉ 对老者、尊者的敬称。
引唐杜甫《咏怀》之二:“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屨,结託老人星, 罗浮展衰步。”
仇兆鳌注:“卢注:衡山有祝融峯,董鍊师在焉,故思一亲其杖屨。”
宋司马光《祭颖公文》:“承乏諫垣,造请有禁,不亲杖屨,殆将再期,岂意一朝忽为永诀。”
⒊ 拄杖漫步。
引唐杜甫《祠南夕望》诗:“兴来犹杖屨,目断更云沙。”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词:“先生杖屨无事,一日走千回。”
明许时泉《同甲会》:“杖屨问从何处,苍山赤叶林丘。”
国语词典:杖,手杖。屦,以麻、葛织成的鞋子。杖屦皆为出行时的用具。金.段克己〈渔家傲.龙尾沟边飞柳絮〉词:「花底醉眠留杖屦,花上露,随风散漫飘香雾。」也作「杖履」。
网络解释:杖屦杖屦(杖屦)zhàng jù ㄓㄤˋ ㄐㄨˋ指手杖与鞋子。屦贱踊贵
词语解释:比喻刑罚苛滥。引证解释:
⒈ 屦价贱,踊价贵。受刖刑断足者多,屦无用,故贱。后即以指刑重且滥。
引《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屨贱踊贵,民人痛疾。”
杜预注:“踊,刖足者屨。言刖多。”
《孔丛子·执节》:“晏子既陈屨贱而踊贵於君,其君为之省刑。”
国语词典:踊为刖足者穿用的鞋子,踊贵以见刖者多,因以比喻刑罚苛滥。语出《左传.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也作「踊贵屦贱」。
成语解释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三年》:“国之诸市,屦贱踊贵,民人痛疾。”
汉·孔鲋《孔丛子·执节》:“晏子既陈屦贱而踊贵于君,其君为之省刑。”
屦贱踊贵联合式;作宾语;形容刑罚既重又滥。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屦贱踊贵屦:鞋;踊:受过刖刑的人穿的鞋,一说假脚。踊比一般的鞋贵,意即受过刖刑的人很多,买鞋的人少,买踊的人多,故而踊比鞋贵。形容刑罚重而滥。纳屦踵决
词语解释:穿鞋而后跟即破。极[.好工具]言生活贫困。引证解释:
⒈ 穿鞋而后跟即破。极言生活贫困。
引《庄子·让王》:“曾子居卫 ……十年不製衣,正冠而缨絶,捉衿而肘见,纳屨而踵决。”
亦作“纳履踵决”。 《韩诗外传》卷一:“原宪楮冠黎杖而应门,正冠则缨絶,振襟则肘见,纳履则踵决。”
国语词典:鞋子破旧不堪,鞋缝绽裂,脚后跟露在外面。形容非常穷困。《庄子.让王》:「曾子居卫,……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踵决。」也作「纳履决踵」。
成语解释纳:穿;屦:鞋;踵:脚后跟;决:破裂。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
《庄子·让王》:“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衿而肘见,纳屦而踵决。”
捉襟见肘、纳履踵决
纳屦踵决作定语;指生活贫困。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纳屦踵决纳屦踵决是一个成语,读音是nà jù zhǒng jué,意思是穿上鞋子,破了后跟。形容衣着褴褛,极度贫穷。刖趾适屦
词语解释:
刖趾适屦yuè zhǐ shì jù
(1) 为了将大脚塞进小鞋而把脚削小。喻指不根据实际情况而盲目套用
英cut the feet to fit the shoes;act in a procrustean manner引证解释:⒈ 同“削足适履”。比喻不顾实际,勉强迁就,生搬硬套。
引《三国志·魏志·明帝纪》“丁未,行幸长安” 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刖趾适屨,刻肌伤骨,反更称説,自以为能。”
国语词典:比喻勉强迁就,拘泥旧例而不知变通。参见「削足适履」条。
成语解释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
《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刖趾适屦,刻肌伤骨,反更称说,自以为能。”
刖趾适履、因噎废食、剖腹藏珠、削足适履
刖趾适屦作谓语、定语;指不知变通。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刖趾适屦刖趾适屦,读音是yuè zhǐ shì jù,是一个汉语词汇,解释为生搬硬套。屦及剑及
词语解释:《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投袂而起,屦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杜预注:'窒皇,寝门阙。'后以'屦及剑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引证解释:
⒈ 后以“屨及剑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
引《左传·宣公十四年》:“﹝楚子﹞投袂而起,屨及于窒息,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 楚子围宋。”
杜预注:“窒皇,寝门闕。”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楚庄投袂,屨及剑及,即日伐宋。”
国语词典:春秋时楚庄王等不及穿鞋佩剑,就急著出兵为大夫申舟报仇的故事。见《左传.宣公十四年》。后形容人行动果决、快速、迫不及待的样子。如:「他处事一向屦及剑及,说到做到。」也作「剑及履及」、「剑及屦及」。
成语解释屦:鞋;及:赶上。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宣公十四年》:“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蒲胥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清·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楚庄投袂,屦及剑及,即日伐宋。”
剑及屦及
屦及剑及联合式;作谓语;形容行动坚决、迅速。
查看更多
网络解释:屦及剑及屦及剑及,读音jù jí jiàn jí,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形容人奋发兴起,行动果断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