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25 03:55:52 词语大全
词语解释: 1.虞舜(好工具.)和夏禹的并称。引证解释:
⒈ 虞舜和夏禹的并称。
引《论语·泰伯》:“巍巍乎, 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史记·五帝本纪》:“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晋书·元帝纪》:“愿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狭由巢抗矫之节。”
词语解释:麦门冬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好工具.)草五.麦门冬》。引证解释:
⒈ 麦门冬的别名。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麦门冬》。
词语解释: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引证解释:
⒈ 即岣嵝碑。凡七十七字,象缪篆,又象符箓。后人附会夏禹治水时所刻。碑在湖南衡山云密峰。昆明、成都、长沙、绍兴、南京栖霞山和西安碑林等处,皆有摹刻。
引唐韩愈《岣嵝山》诗:“岣嶁山尖神禹碑,字青石赤形摹奇。”
词语解释:指夏禹(好工具.)与后稷。夏禹后稷受尧舜命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引证解释:
⒈ 指夏禹与后稷。夏禹后稷受尧舜命整治山川,教民耕种,称为贤臣。
引《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孔子贤之。”汉王充《论衡·逢遇》:“夫能御驥騄者,必王良也;能臣禹、稷、皋陶者,必尧舜也。”
词语解释:大禹治国的方略。引证解释:
⒈ 大禹治国的方略。
引宋范仲淹《依韵酬李光化叙怀》:“公餘更励经邦业,思为清朝赞禹謨。”宋陈师道《登鹊山》诗:“朴俗犹虞力,安流尚禹謨。”
词语解释: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风景区内的一口南宋古井
词语解释:天,广泛意义上的天;禹,夏朝开(好工具.)国君主。
词语解释:
夏禹的尊称。
⒈ 夏禹的尊称。
引《庄子·齐物论》:“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成玄英疏:“迷执日久,惑心已成,虽有大禹神人,亦不令其解悟。”金王渥《三门津》诗:“大河三门险, 神禹万世功。”明高启《石射堋》诗:“疑是神禹治水时,来教鬼射降妖精。”胡小石《犊儿矶水府寺宿》诗:“神禹昔驱水,鸿濛万灵奔。”
词语解释:指夏禹治水的(.好工具)功绩。引证解释:
⒈ 指夏禹治水的功绩。
引《左传·昭公元年》:“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清戴名世《杨维岳传》:“践土而思禹功,食粟而思稷德。”
词语解释:犹禹步。谓夏禹跛行。引证解释:
⒈ 犹禹步。谓夏禹跛行。
引《荀子·非相》:“禹跳, 汤偏, 尧舜参牟子。”梁启雄简释引高亨《荀子眉笺》:“跳、偏,皆足跛也。”
词语解释:指《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禹所撰,故名。引证解释:
⒈ 指《山海经》。旧说《山海经》为禹所撰,故名。
引唐柳宗元《逐毕方文》:“问之禹书, 毕方是祟。”
词语解释:(.好工具)夏禹。引证解释:
⒈ 夏禹。
引《书·舜典》:“伯禹作司空。”孔颖达疏引贾逵曰:“伯,爵也。 禹代鯀为崇伯,入为天子司空,以其伯爵,故称伯禹。”晋郭璞《江赋》:“骇黄龙之负舟,识伯禹之仰嗟。”唐张鷟《游仙窟》:“张騫古迹,十万里之波涛; 伯禹遗踪,二千年之坂隥。”
夏朝的禹。禹代鲧为宗伯,入为天子司空,故称为「伯禹」。
词语解释:指夏禹及其子启。引证解释:
⒈ 指夏禹及其子启。
引唐卢僎《上幸皇太子新院应制》诗:“父子成釗合,君臣禹启同。仰天歌圣道,犹愧乏雕虫。”
词语解释:禹王之饭食。比喻盛馔。引证解释:
⒈ 禹王之饭食。比喻盛馔。
引南朝梁庾肩吾《奉使北徐州参丞御》诗:“千金登禹膳,万寿献尧鐘。”唐沉佺期《陪幸韦嗣立山庄》诗:“水堂开禹膳,山阁献尧钟。”
词语解释:夏禹时,分中国为九州,称为禹甸。引证解释:
⒈ 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
引《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闢,而我得田之。”宋方夔《苦热》诗之一:“谁是苍生霖雨手,普将禹甸酿西成。”清王式丹《南中书事》诗:“禹甸埴坟殊广大,蛮方节鉞漫纷紜。”
夏禹时,分中国为九州,称为「禹甸」。语出《诗经.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后作为中国的代称。宋.方夔〈苦热〉诗五首之一:「谁是苍生霖雨手,普将禹甸酿西成。」
禹域yǔyù
(1) 中国的领土范围
⒈ 指中国。古代传说禹平水土,划分九州,指定名山、大川为各州疆界,后世因称中国为禹域。
引清黄遵宪《唐韨臣明经》诗:“芒芒此禹域,滔滔彼汉江,君听人间謡,处处歌《堂堂》。”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长素魁垒耆硕之誉,闻于禹域,而弟子亦多言革命者。”陈毅《送董老出席旧金山会议即日出洋》诗:“百年家国恨, 禹域日倾頽。”
词语解释:药草名。泽泻的别称。引证解释:
⒈ 药草名。泽泻的别称。
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八·泽泻》:“去水曰泻,如泽水之泻也, 禹能治水,故曰禹孙。”
词语解释:中药名。太一余粮的别称。见明李(.好工具)时珍《本草纲目.石二.太一余粮》。引证解释:
⒈ 中药名。太一余粮的别称。见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石二·太一余粮》。
词语解释:即夏之《hAo86.赎刑》。引证解释:
⒈ 即夏之《赎刑》。
引《左传·昭公六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 商有乱政而作《汤刑》, 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杜预注:“夏、商之乱,著禹、汤之法,言不能议事以制。”杨伯峻注:“《尚书·吕刑序》云:‘ 吕命穆王训夏《赎刑》,作《吕刑》。’……是相传夏有《赎刑》,亦曰《禹刑》,未必为禹所作耳。”
大禹。即夏禹,夏代开国hAo86.之君。
⒈ 大禹。即夏禹,夏代开国之君。
引《楚辞·离骚》:“汤禹严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姜亮夫校注:“汤禹,歷来诸家皆以为殷汤夏禹。寅按古无倒称汤禹之例……《庄子·逍遥游》‘汤之问棘也是已’, 简文注:‘汤,广大也。’重言曰汤汤,《诗·载驰》‘ 汶水汤汤’,传:‘大貌。’则汤禹犹后言大禹也。”《楚辞·九章·怀沙》:“汤禹久远兮,邈而不可慕。”姜亮夫校注:“汤禹,大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