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hǔ zhōng
注音: ㄏㄨˇ ㄓㄨㄥ
结构: 虎(半包围结构)中(独体结构)
⒈ 古代射礼用具名。刻木为伏虎形,凿其背为口,行射礼时纳筭筹于其中,用以记数。中,盛算筹之器。
引《仪礼·乡射礼》:“君射……於竟,则虎中、龙旜。”
郑玄注:“於竟,谓与邻国君射也。”
虎hǔ(1)(名)哺乳动物;毛黄色;有黑色的斑纹。听觉和嗅觉都很敏锐;性凶猛;力气大;夜间出来捕食鸟兽;有时伤害人。毛皮可以做毯子和椅垫;骨、血和内脏都可以制药。通称老虎。(2)(形)比喻勇猛威武:~将|~~有生气。(3)(动)〈方〉露出凶相:~起脸。(4)(Hǔ)姓。(5)同‘唬’。虎hù(名)〔虎不拉〕(hù·bu lǎ)〈方〉即伯劳;鸟名;尾巴长;吃昆虫和小鸟。
中读音:zhōng,zhòng[ zhōng ]1. 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中心。当(dàng)中。中原。中华。
2. 在一定范围内,里面:暗中。房中。中饱。
3. 性质或等级在两端之间的:中辍(中途停止进行)。中等。中流砥柱。
4. 表示动作正在进行:在研究中。
5. 特指“中国”:中式。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