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kǒu tóu wén xué
注音: ㄎㄡˇ ㄊㄡˊ ㄨㄣˊ ㄒㄩㄝˊ
词性: 名词
口头文学kǒutóu wénxué
(1) 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
英folk tales,ballads,ect.handed down orally⒈ 口耳相传,没有书面记载的民间文学。
引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十一章:“但在敦煌写本中,还保存一些话本,这和变文一样,是很可重视的民间口头文学的史料。”
不用文字记载而靠口耳相传的文学。
《董永与七仙女》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民间口头文学。
我又想到口头文学作品,父子口授,代代相传,每一个新的说书人加上新的章回或者虔敬地修改先辈的章节。
作为最古老的口头文学的古希腊神话,保留了最原始、最自然的人性标本,蕴涵着明显的伦理道德倾向。
多样的口头文学与早期殖民者著作,构成了美洲文学瑰宝的开端。
因为北美洲的部落仍未开创自己的文字体系,他们的文学全都是口头文学。
如果以文学的表达方式及其所呈现的基本形态来划分,中国文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口头文学阶段和书面文学阶段。
文化相对论的方法能够引领我们正确认识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各自的不可替代的价值。
“套语”是西方对口头文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重在对口头文学创作形式的研究。
本文力求通过论证和解读二者的诸多异同,揭示民谣、民歌作为早期民间口头文学的共性,探寻二者差异性的历史与文化渊源。
口kǒu(1)(名)人或动物进饮食的器官;有的也是发声器官的一部分。俗称嘴。(2)(名)(~儿)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儿|碗~儿。(3)(名)(~儿)出入通过的地方:出~|入~|门~儿|胡同~儿。(4)(名)长城的关口;多用做地名;也泛指这些关口:~外|喜峰~|西~羊皮。(5)(名)(~儿)破裂的地方;大的豁口:伤~|衣服撕了个~儿。(6)(名)刀、剑、剪刀的刃:刀卷~了。(7)(名)驴马等的年龄:六岁~|这匹马~还年轻。(8)(量)表示人或动物的量:一家五~人|三~猪|一~钢刀。
头读音:tóu,tou[ tóu ]1.人身最上部或动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
2.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剃~。梳~。平~。分~。你的脸形留这种~不合适。
3.物体的顶端或末梢:山~。笔~儿。中间粗,两~儿细。
4.事情的起点或终点:话~儿。提个~儿。这种日子到什么时候才是个~儿啊!
5.物品的残余部分:布~儿。蜡~儿。铅笔~儿。
6.头目:李~儿。他是这一帮人的~儿。
7.方面:他们是一~儿的。心挂两~。
8.第一:~等。~号。
9.领头的;次序居先的:~车。~马。~羊。
10.姓。
文读音:wén文wén(1)(名)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中~。(2)(名)文章;作品:美~。(3)(名)文言:半~半白。(4)(名)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化|~明|~物。(5)(名)旧时指礼节仪式:虚~|繁~缛节。(6)(名)非军事的(跟‘武’相对):~职|~武双全。(7)(形)柔和;不猛烈:~雅|~火。(8)(形)自然界的某些现象:天~|水~。(9)(名)古时称在身上、脸上刺画花纹或字:~身|~了双颊。(旧读wèn)掩饰:~过饰非。(名)关于读书人的:~人。(量)一~不值。姓。
学读音:xué学xué(1)(动)学习:~书法。(2)(动)模仿:鹦鹉~舌|~得很像。(3)(名)学问:博~|才疏~浅|治~。(4)(名)指学科:化~|数~|新~。(5)(名)学校:小~|大~。